| 非 | 同 | 凡 | 响 |
中国标准动车组2013年起开始研发,自2015年首款列车问世至今,历经多年发展,现拥有CR450、CR400、CR300、CR220、CR200五大系列,涵盖时速160 ~ 400km/h各等级的客运动车组列车,还衍生出货运动车组列车、高速综合检测车等,在多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
2004年4月,中国国务院召开会议,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,提出了“引进先进技术、联合设计生产、打造中国品牌”的基本原则,确立了引进少量原装、部分国内散件组装和大批量国内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。因此,2004年至2007年,原铁道部采取“引进、消化吸收、再创新”的策略,分别引进了庞巴迪、川崎、西门子、阿尔斯通等多个巨头的产品和技术,主要形成了四个产品系列和技术平台,极大的提升了中国铁路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。
但多种不同技术标准的动车组,技术标准相差甚远,无论是操作、维护还是载客数量都千差万别,不同系列的车型无法重联运行、热备、救援,救援设备不通用,司机、乘务、维修人员培训重复及车站设施重复建设。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,不同技术源头形成的产品各不相同,不能通用互换,每个平台需依赖自己的产品供应链,大量配件为独家供货,价格居高不下,造成维护备件储备量大,占用资金多,对铁路的经营效益产生较大影响。各型动车组修程修制不统一,维修内容、方式和检修设备有很大不同,配件种类繁杂,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。
高速铁路网络逐渐形成
2013-2014年,随着主要高速铁路通道的不断建成,整个高铁骨干网络基本形成,列车运营里程不断增加,列车交路逐渐复杂。世界其他国家均没如此规模的高速铁道网络,且运营线路情况相对简单,大部分列车仅针对某条线路进行设计,不能够满足中国复杂的线路条件,通用性差、成本高。其他国家的列车设计之初未考虑高强度运用,检修里程过短,过程复杂,零部件不通用,大规模运行时需要大量储备各种部件,增加运用成本。操作界面不统一,需要重复培训。仅支持短编组00车与01车重联,无法反向重联,不同列车无法重联运行和救援。不同区域的列车无论在驾驶、维保、救援等均不统一,导致运行效率和效益差、管理复杂。既有车型无法满足实际需求,打造更加符合中国铁路线路条件和需求的车型提上日程。
中国标准动车组根据中国纷繁复杂的线路条件和运营特点设计,自主研发,自主可控,掌握核心技术,完全针对中国铁路线路及需求设计,符合中国的运用需求,适合中国国情、路情,满足全国各种气象条件、不同年代建设的线路、不同规格的检修环境的跨区域运营的需求。
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,统一的接口与通信协议,实现动车组在运用维护上的统一,提高效率,降低综合成本。但技术标准统一不代表技术规格必须统一,通用化不代表所有部件必须相同。通过对产品进行系列化,梯次利用各项技术,充分利用既有零部件供应体系,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设计、制造以及运用成本。
列车不仅符合中国运营特点,还大量采用免维护设计,极大的增加了可靠性,能够满足超长交路、超大客流、极高出勤率的需求,智能化程度高,能够实现人工辅助检修甚至无人化检修,部分车型已实现一级修人工技检里程16000 km/192h,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幅下降。
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,铁科院技术牵头,中国中车及相关企业设计制造,各高校及科研单位技术支持,按运营需求制定中国标准,自主正向研发的标准化动车组平台。
电力
澎湃动力。
电力 + 内燃
无限远行。
内燃
无拘无束。
氢能
畅想未来。
引领世界
以高水准引领世界行业发展
高起点创造,高标准打造
继承CR400的优点,提供较高的舒适度
CR300在国内首次采用以太网控车技术的具有重联功能的动车组
满足各类线路之间跨线运行需求
机车-车辆模式铁路客车低成本更新换代
继承优秀基因
本站已运行3829天。
列车开往的方向并不重要,
重要的是窗外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。
处在嘈杂的动态中,
却是静而细腻的心思。